English

霓裳后的故事

版权的故事
2000-08-30 来源:光明日报 张承宇 我有话说

90年代初冬的某天。

北京街头。

一个少妇飞快地蹬着车,车后带着刚从学校接回来的儿子。赶到德国布尔达出版社总裁下榻的饭店已是华灯初上。总裁吃惊地看着两个不速之客,孩子的妈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年轻编辑罗佳开口了,她希望德方把出版裁剪纸样的合同签给轻工社。她详细地介绍着出版社的历史,出版范围。另一边她的儿子和德方发行总监正热火朝天地谈着刚来北京的德国“施大爷”(施拉普纳)。总裁颇为赞赏地看着这对母子,最后他说:“好!我知道了。”。第二天,德国总裁飞离北京回德国。事后他对轻工社的领导说:我从罗佳的眼睛里看到了决心和意志,合同应该签给你们。

这是1993年轻工社与国外进行版权贸易的一幕。

现在已是出版社副总编辑的罗佳谈起往事依然感谢自己当年的勇气和儿子对足球的迷恋。

鉴于轻工社有较成熟的出版服饰、服装的经验,他们一开始就把眼光盯住了当时国外风行的裁剪纸样。首先是美国的“美开乐”,接着是布尔达。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很偶然地在图书馆看见了布尔达的纸样,接着出版社写信给布尔达希望合作,布尔达的工作人员在回信中说“在遥远的中国,居然也会有人知道布尔达!”恰好当时清华的一位女教授也酷爱布尔达的纸样,这位懂德语又爱女红的女教授成了轻工社和布尔达之间的“红娘”。而本文开头那一幕也是因为罗佳从这位教授处得知了德方正在几家出版社间犹豫,这个紧急的消息使她直接从儿子的学校扑到了饭店。

纸样出版的红火只维持了一年左右,国外从裁剪到纸样到购买成衣的变化过程大约有10余年,而中国走完这三步只花了三四年左右。这挫折证明:引进版权与本土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引进,将别人好的内容为我所用,提高书刊品位。在引进的过程中本土化,还要注意技术上的衔接,完成编辑、设计的全过程,这样既能扩大编辑内容的信息量,又能与国际流行同步,还能降低出版成本。总之,根据科学的市场分析及调研,整合国外的版权资源,优化选题,才会在“引进”与“本土化”不断的磨合中,创造出国际名牌。

引进纸样虽已成为往事,但它却带出了轻工社版权引进领域霓裳般的多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